2、退出京师以后,北京城就会成为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的必争之地,“两虎相争、必有一伤”,“南迁”以后的大明王朝足可以“坐山观虎斗”,以实现“渔翁得利”的军事对决结果。
3、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顺军,还是爱新觉罗·皇太极的八旗军,面对吴三桂率领的五万山海关守军,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巨大障碍。
对于皇太极而言,吴三桂可以有效钳制其入关;对于李自成而言,吴三桂更是可以和“南迁”的崇祯皇帝之间形成“前后夹击”、“遥相呼应”之势。
也就是说,崇祯皇帝只要不上吊,只要“南迁”,吴三桂就会固守北明最后的一块阵地,等待崇祯皇帝的北伐,如此一来,别说是复国,弄不好崇祯皇帝能够再度治理出一个“崇祯中兴”来。
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作为全国性政权的最后一位帝王,但其并不昏庸甚至还可以评价为甚多可圈可点之有为君主。
对于“南迁”的建议,崇祯皇帝最初并未直接给予“不许”的决定,而是有着一个犹豫的过程。
李明睿等人提出“南迁”建议和计划以后,崇祯皇帝因为“朕有此志久矣,无人赞勷,故迟至今。诸臣不从”而倍感无奈。于是于朝堂之上,公开征求意见:
“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。国君死于社稷,联将何往?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,诸卿以为如何?”
对于崇祯皇帝而言,当时的大明王朝虽然已经岌岌可危,但其毕竟手握实权,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,完全可以独断专行,毅然选择“南迁”。
可是,崇祯皇帝并没有这样做。
崇祯皇帝在“既想当婊子,又想立牌坊”的思想指导下,既想因为“国君死社稷”而青史留名、避免因为“国破在即、国君先逃”而背负千古骂名;又想举朝南迁,再图大业,毕竟就当是的局势而言,这是挽救大明王朝、挽救自己的唯一理性方案。
于是,崇祯皇帝想要来一出“誓于社稷共存亡,奈何群臣劝谏”而被迫“南迁”的戏码。
可是,崇祯皇帝再次错误估计了以内阁首辅——陈演为首的满朝文武们。
《明史·卷二百五十三》有载:
盖欲出太子南京,俾先清道路也。演有言百官不可令出,出即潜遁者,遂止不行。有言李明睿南迁为邪说,“不杀李明睿,不足以安定民心。不杀李明睿,何以治天下!”
也就是说,在内阁首辅陈演的“劝阻”下,崇祯皇帝被架在了“南迁即潜遁”的历史罪人层面,被动成为“国君死社稷”的典型代表。
放弃“南迁”计划以后,崇祯皇帝只得“既不能出,出亦不能必达,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”。
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,所说“诸臣误朕也,国君死社稷,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,一旦弃之,皆为奸臣所误,以至于此”中的“奸臣”,恐怕指的就是这群被后世评价为“实无能为,无所筹划,欺瞒崇祯以致误国”的“陈演们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参考文献:《明史·卷二十四·本纪第二十四》、《明史·卷二百五十三》、《平寇志》、《李自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