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阳南街排鼓:西汉初创传承久 河洛一绝美名扬 – 鄢陵县人民文化馆|汝阳县文化馆|汝阳县人民文化馆官网
您好,欢迎来到汝阳县文化馆!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鄢陵县人民文化馆|汝阳县文化馆|汝阳县人民文化馆官网 » 非物质文化遗产 » 非遗项目简介 » 汝阳南街排鼓:西汉初创传承久 河洛一绝美名扬

汝阳南街排鼓:西汉初创传承久 河洛一绝美名扬

1.06k次浏览

核心提示
汝阳南街排鼓又名“甪(lù)里排鼓”,相传为“商山四皓”之一甪里先生周术所创。它起源于西汉,兴于唐,盛于明清,现广泛流传于汝阳、汝州、登封一带。汝阳南街排鼓演奏时以鼓领奏,铙(náo)、镲(chǎ)主奏,锣、边鼓协奏,磅礴大气,伴以鼓手的腾跳动作,极具艺术魅力。
1传为周术所创
汝阳南街排鼓起源于汝阳县城关镇南街村,相传为甪里先生周术所创,故又名“甪里排鼓”。
甪里先生,名周术,字元道,是汉代的一位着名隐士。甪里先生与东园公唐秉、绮里季吴实、夏黄公崔广均为饱学之士,德高望重,并称“商山四皓”。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,未果。后刘邦宠幸戚夫人,打算另立太子。吕后急找张良商量,张良便请“商山四皓”出面。后“商山四皓”被太子刘盈奉为上宾。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,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。刘盈后来继位,为汉惠帝。
汝阳南街排鼓传承人褚建明介绍,刘盈继位后,甪里先生在蛮中县(今汝阳县)隐居。公元前191年,汝河水泛滥成灾,刘盈来到蛮中县赈灾,并看望甪里先生。甪里先生便叫来乡邻,用铜器家什敲打演奏。谁料,百姓粗犷豪放的演奏使刘盈非常高兴,刘盈竟也拿起鼓槌和百姓一起敲打起来。
刘盈走后,甪里先生根据宫廷打击乐谱,并结合战鼓打法,编写了乐谱。每逢重大节日或祭神求雨时,人们便聚在一起敲打排练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结构严谨、编排合理的民间打击乐,称“甪里排鼓”,即汝阳南街排鼓。
2唐兴明清盛行
“汝阳南街排鼓起源于西汉,兴于唐,盛于明清,代代相传。”汝阳南街排鼓另一位传承人姚保伟说,唐久视元年(公元700年)春,武则天驾幸岘(xiàn)山(位于今汝阳县)。当时,正值一年一度的三月春会,当看到排鼓表演后,她高兴地脱口而出:“大得胜。”
宋建炎四年(公元1130年),金兵入侵伊阳(今汝阳县),翟兴、翟进兄弟在蛮城岭和古城寨组织百姓抗击金兵,甪里排鼓被用于战场,以鼓为号,振奋士气,曾多次为击败金兵助阵。
姚保伟说,明清时期,甪里排鼓的发展达到顶峰。明成化十三年(公元1477年),朝廷在汝阳建成土城,土城四道城门和南大街连擂甪里排鼓五天。此后,甪里排鼓每年都要参加祭天活动。明弘治十四年(公元1501年)春,甪里排鼓的班子改称“凤阳火神社”,并配以高跷、旱船。明万历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,伊阳知县文翔凤改编凤阳火神社鼓歌,起名为“凤凰展翅”。
清顺治七年(公元1650年),由于知县张文德的重视,凤阳火神社不但增添了铜器家什,还增设舞龙队。清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十二月,亲王僧格林沁进驻临汝镇,收集民间铜器社的铙、镲、锣等制成铜炮30多门。凤阳火神社的铜器也被收走,汝阳南街排鼓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3堪称河洛一绝
褚建明说,甪里排鼓初创时,只是由二面大鼓、七铙、八镲、二面锣组成的二十人乐队,演奏鼓谱只有“顺天乐”、“庆善乐”、“大定乐”、“上元乐”等简单曲牌。演奏方法则主要以鼓领奏,铙、镲主奏,锣、边鼓协奏。鼓手双手握槌,敲击鼓面、鼓边,节奏明快。原地演奏时,鼓手踏地腾跳,双臂舞花,边打鼓边跳;行走演奏时,将鼓挎于腰部,边走边擂。
“新中国成立后,汝阳南街排鼓又有了长足发展。”姚保伟说,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汝阳县南街村群众集资购置了铙、镲、锣等物品。当年10月7日,县政府召开庆祝大会,汝阳南街排鼓到场助兴。随后,每逢春节、元宵节等重大节日,汝阳南街排鼓都上街演奏。
1985年至1988年,汝阳县举办排鼓擂台赛,汝阳南街排鼓荣获四连冠。1991年,汝阳南街排鼓参加洛阳市首届民俗庙会,一举夺魁,被授予“河洛一绝”称号。2007年3月,在洛阳市首届排鼓擂台赛中,汝阳南街排鼓又凭借动听的旋律和多彩的舞姿荣获特等奖。
褚建明说,近年来,由于越来越多的商家邀请排鼓队演奏助兴,给演出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。同时,汝阳南街排鼓也逐渐从自娱自乐转向产业化发展,实现了开发、保护、利用、传承的统一。(记者姜春晖通讯员栾海宁)